在世界讀書日這個特殊節(jié)點,北京西站"放慢腳步一刻鐘"閱讀活動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這場日均20萬客流中的文化實踐,不僅是一次成功的閱讀推廣活動,更折射出中國鐵路從運輸服務向文化服務延伸的深層轉型。當高鐵網絡與全民閱讀戰(zhàn)略相遇,“書香鐵路”正在重塑現(xiàn)代人的出行體驗與文化生活方式。
空間重構:從客流集散地到文化新場域。北京西站與首都圖書館共建的紅色閱讀專區(qū),日均借閱量突破500人次;廣州南站配置的盲文閱讀設備,服務視障旅客超3000人次。這種“功能疊加”的改造思路,使傳統(tǒng)交通空間獲得了文化傳播的新屬性。更值得關注的是“高鐵圖書館”的網狀布局——目前全國已有87個重點車站設立閱讀專區(qū),形成覆蓋東西南北的文化服務網絡。中國國家圖書館數據顯示,鐵路閱讀點圖書流通率是社區(qū)圖書館的2.3倍,充分證明交通樞紐作為閱讀場景的獨特優(yōu)勢。
時間再造:碎片化時代的閱讀解決方案。根據國鐵集團調研,旅客平均候車時間42分鐘,高鐵行程中主動閱讀率達61%。針對這一特點,鐵路部門開發(fā)了“旅途閱讀”產品體系:從15分鐘速讀手冊,到匹配車程時長的主題書單,再到掃碼即聽的音頻資源。長沙南站試點的“閱讀存折”項目顯示,旅客月均閱讀量提升至3.7本。這種將“等待時間”轉化為“閱讀時刻”的實踐,為破解“沒時間讀書”的社會難題提供了創(chuàng)新方案。
服務升級:文化供給的鐵路范式!皶汨F路”的持續(xù)發(fā)展,體現(xiàn)了公共服務理念的深刻變革。成都東站打造的“鐵路書吧”引入智能薦書系統(tǒng),能根據車次目的地推薦相關書籍;“高鐵聽書”小程序累計用戶已突破800萬,其中務工人員占比達45%。這些精準化服務表明,鐵路文化供給正從“有沒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轉變。更深遠的意義在于,當列車員變身閱讀推廣員,當時刻表搭配書單,一種新型的“運輸+文化”服務范式正在形成。
隨著“閱讀+”模式的不斷創(chuàng)新,鐵路系統(tǒng)有望成為全民閱讀的重要推動者和文化服務的創(chuàng)新引領者。從更宏觀視角看,“書香鐵路”實踐正在重新定義交通強國的內涵——不僅是速度與規(guī)模的領先,更是文化滋養(yǎng)與精神成長的同行。(李仕威、廖健杉)
(責任編輯:佟明彪)